五四青年节,恰逢北大120周年校庆,思绪蹁跹,北大从首任校长严复,到蔡元培,蒋梦麟、胡适......一想到胡适先生,顿时眼前一亮。5月4日也是胡适先生的诞辰,胡适先生做校长时,每年校庆与自己生日同过,不亦乐乎。
胡适18世纪90年代出生在上海浦东区川沙,19岁留学美国,七年深造,回国后高举“文学革命军”大旗,打造中国文学新面貌。
近百年的时间让我们远离那个时代,
选自班固《汉书》
胡适1917年1月1日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第2卷第5号
2004年图书 选自 李敖《诺贝尔奖提名文选》
胡适先生文史哲三科皆有所涉略,虽研究谈不上深刻,但皆有开山之功。欧美学者尊他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五四运动中,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新文化运动前三年与其哥伦比亚大学老师对中国社会思想启蒙作用十分重要。
纵使惊风飘白日,诚然盛时不再来,99年前用“五四”运动给今天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胡适在民国六年一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不用典;不用套语烂调;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摹仿古人;不避俗话俗字。胡适先生冒全国学究之敌,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成为中国近代化使用白话文的开端。胡适先生并不激进,提出“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不为封建代言,只是追求文字的简练。百年时间,他用早已远去的背影凝出了一个民族的正面。
另外,胡适先生有两点神奇之处。一是名字:原名胡嗣穈,这两个字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认识了,念“sì méi”。嗣是子嗣,穈是多音字,读mén指的是谷的一种,读méi是穈粥的意思。另一点是胡适先生研究五门语言:中文、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英语不足为奇,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最开始在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5年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希腊语想必是在研究哲学时学习的。
他的老师约翰·杜威
说起约翰·杜威,1919年,他曾经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等人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杜威先生新文化运动时期一直为中国文化教育活动讲学,从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我们现在盛行的教育理念:"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对蔡元培、晏阳初以至毛泽东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约翰·杜威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本身是一种社会生活,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这种现代化的学习理论无疑给当时四书五经、八股盛行的科举制考试当头一棒。
杜威先生同时宣讲的民主与科学的内容与教育观念相得益彰。当杜威离开北京,起程归国的时候,胡适写了一篇《杜威先生在中国》的短文,为之送行,登在《东方杂志》和《民国日报·觉悟》上,他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
寻找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的代表作,民国七年,胡适到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时写成这本大作,框架、结论、范式都是科学的,也与现代考古多有相合之处。“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有九分证据绝不讲十分话”,蔡元培称赞其“心灵手敏”:当时中国古代哲学皆为“汉学”,真伪同混、考究起来困难;形式上,古代学术皆为平行的记述,例如《庄子》《汉书》《诸子略》,没有学习过国外哲学史的人,不能构建适当的形式编写中国古代哲学。而这两点,胡适先生皆得之。“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编写。五四时期的文人随便拿出一项,放现在都可以独步一时。1926年在胡适接受光华大学教授聘任,同时又与徐志摩、梁实秋、邵洵美等筹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现在上海市静安区万航渡路320弄还能找到胡适的故居。
胡适先生曾说:“一个国家真正之覆亡不在于军事之失败,而在于文化学术之灭亡,为了避免国家灭亡,我们应努力致力于国家的文化学术事业。”每每听到五千年文明不中断,今日忽然发现,是记录、研究的人不曾中断,让这个民族厚积薄发、走的更远。
百年反思,百年觉醒,“五四”新文学猛烈地冲击了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推动了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使中国现代文学吐故纳新,既取西方文学之先进思想,亦承中国文化之渊源悠长。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